如商品薯(即鮮食馬鈴薯)貯藏時,應注意降低貯藏期同營養物質的消耗量,避免薯皮變綠、食味變差,使塊莖始終保持新鮮狀態,延緩萌發;如加工原料貯藏時,還應減少澱粉的降解和還原糖的增加。種薯貯藏主要是保持塊莖有旺盛的生命力:無論是哪種目的貯藏,都應盡量減少病害的發生和蔓延,防止爛。
塊莖貯藏期間的生理階段塊莖在貯存過程中的生理變化,主要經過後熟、休眠、萌發3個階段。
1.後熟期剛收獲的馬鈴薯,其表皮軟薄、很嫩,生長活躍(如呼吸作用)也很旺盛,水分含量很高。此時環境(如高溫、高濕、病菌等)抵抗力最低。貯藏約2周後,塊莖表皮變厚(即木栓化),傷口愈合(如擦傷)水分少,呼吸作用逐漸減弱直至平穩,這個過程稱為塊莖的後熟。馬薯的後熟過程對貯藏有重要作用。
後熟效果好,後熟速度快,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。透氣性好,溫度巧一20℃,空氣相對濕度85%,遮蔭或有散射光等條件,對塊莖的後熟最有利。
2.休眠期通過後熟期的塊莖,其呼吸功能變得微弱,生理活動緩慢,進入休眠期。塊莖休眠時間的長短與品種和環境條件有關。通常早熟品種休眠時間較短,晚熟品種休眠時間較長;低溫幹燥時休眠,高溫且潮濕時休眠期短。保持塊莖較長時間地處於休眠狀態,是商品薯貯藏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。
版權聲明:文章來源於http://www.stxiangliao.com/news/detail/id/552.html,轉載請注明出處!